2020年12月28日

每天都进步#363 明朝的奇怪财政(上)

 

大家好,欢迎收看每天都进步,这里是天地海课室,陪你每天进步1%

今天我们来稍微聊一聊历史,我看到了一则材料,这则材料的主张是,明朝灭亡的原因是因为国家没钱财政出了问题。那么是什么原因让明朝的财政出了问题呢?原因有几个,第一,明朝自万历年间经历了小冰期,导致整个国家的农业收成很低,自然打击了经济。第二,和女真族在辽东的战争,而打仗是最花钱的。第三,我们之前的节目说过的一个现象,明朝的姓朱的皇亲太多了,要养这些皇亲们就足够耗掉了国家70%的地方收入。

以上所说的,看起来都是表面的原因,我看到的材料直接深入的剖析了这个状况,认为问题的根子,出在了明朝的开国皇帝,朱元璋的身上。怎么说呢?我们先来看一组数据。在明朝开国的时候,人口只有大约五千万,全国的税收收入有1000万两白银。两百年之后,万历年间,明朝最为鼎盛的时期,人口上升到了一亿五千万,可是全国的税收收入却只有2700万两白银。换句话说,明朝发展了那么久,鼎盛了那么久,各种工业商业农业也发展了那么久,人均税收收入反而降低了。这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呢?

朱元璋的肖像
图片来源:由明朝画师 - https://nchdb.boch.gov.tw/embed/assets/overview/antiquity/20171121000006,公有领域,https://commons.wikimedia.org/w/index.php?curid=21014889

原来,是因为在朱元璋当上了皇帝的时候,他就下令了将税率固定成每年3200万石粮食,并且在往后的日子里,哪怕他死了,都不可以增加。为什么朱元璋会下这个命令呢?原来啊,是因为他以前是平民出身的。身为平民的他,当时候经历的正是最混乱,也是最贫穷的时刻。所以,朱元璋很理解人民在贫穷时候的困苦,而会造成这一种困苦的原因,是因为国家胡乱收税。各种苛捐杂税导致到人民没有什么收入,所以才会越来越穷,直到最后逼不得已起兵造反。所以,朱元璋看到了这个教训,就认为说,明朝要长盛下去,就不可以从农民身上收太多的税,每年只能收3200万石粮食,其他的要藏富于民。

你说,这个命令有没有问题呢?当然有。帝国是会扩张的,是会变庞大的。在帝国建立的初期,每年花大概3200万石粮食,折合白银大约2000万,就是一笔很客观的财富,可以让整个朝廷很舒服的运作了。可是呢,随着经济发展,人口增加,官员自然会跟着增加,行政开销自然也会跟着增加。可是,祖训摆在那里,不允许增税,那么怎么办?钱不够用,又要怎么办?

人是一个聪明的物种,面临到困境的时候,都会想办法找出路。至于这个办法会不会对未来造成恐怖的伤害,那么就暂时不管了。所以,当时候的明朝,就想到了一个解决这个钱不够用的问题的办法。办法就是,不要花钱。这听起来,似乎好像很不合理,但是并没有哦。因为,政府可以不用花钱,要做的事,直接征召民夫来做。比如,万历皇帝要修建皇陵,就直接征召军民三万多人,耗时六年,才终于修建好他的皇陵。再比如官员出差还可以征召民夫,作为随从和排场。更恐怖的还有,国家需要矿石,来铸造武器给军队打仗,那么就直接征召民夫,去矿山里挖矿。简单来讲就是,避开货币这一种资源,直接使用人民的人力物力财力,来达到政府想要达到的结果。

可是,这样子是有很大的伤害的。明朝的税收看起来是整个中国历史上最低的,但是摊分在人民百姓的头上,他们要负担的东西可不低。尤其是,当绕过了货币这一个人类有史以来的最重要发明之一,更是放弃了高效率的收税手法,转用低效率的税收手法。不止如此,避开货币的收税手法,还有一个伤害。那就是,如果仍然还是用收税的模式的话,那么国家的预算摆在那里,官员们要收苛捐杂税,甚至是贪墨银两,也会变得有困难而且风险还高。但是,不用货币的话,等于让地方官自己决定要怎么使用他治下的人民,这样的劳役指派,往往是没有止境的,地方官说怎样就怎样,甚至事发的风险还很小。这样说起来的话,这个破坏力和用货币收税,并且收重税,比较起来的话,估计避开税收的这个举动,破坏力要大得多。

在明朝晚期的时候,有一个很奇怪的现象出现了,那就是战争发生的地方,是在北方。而南方受到的影响很小。甚至在这场战争打得非常激烈的时候,国家的财政几乎为之枯竭的时候,南方的经济活动仍然很昌盛,继续维持着一片繁荣和富庶。那么问题来了,明朝政府为什么不要打破这个税率的问题,直接汲取南方的财富,来支持他们打这场仗呢?我们明天继续来聊这个课题。

最后要问大家的问题就是,对于明朝畸形的税赋政策,你是怎么看的呢?欢迎在下方的留言区留言,和我分享讨论吧。

今天就讲到这里,如果你喜欢这一集的内容,就请你按赞并且分享给你的朋友。如果你认为我所制作的内容对你有所帮助的话,就请你不要吝啬于订阅我的频道,同时别忘了开启小铃铛,那么你就不会错过接下来的资讯了。天地海课室,陪你每天进步1%。我们明天见。


天地海  著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