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欢迎收看每天都进步,这里是天地海课室,陪你每天进步1%。
今天我们继续来聊抑郁症这个课题。昨天我们说了医学上的检测标准是如何大概的检测一个人是否患上了抑郁症。今天我们就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抑郁症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在心理学,抑郁症的其中一种解释是,认知模式的改变。这是什么意思呢?简单来讲就是,一个人会用什么样的思维模式来认识这个世界,并且对这个世界的知识理解为什么样子,这就是所谓的认知模式。而抑郁症,就是一种特殊的认知模式,这种认知模式是病态的,也会造成患者感觉到痛苦的认知模式。
展开来讨论的话,我们大体上可以把抑郁症的认知模式总结成三无的状态,分别是无价值、无助和无望。先说说无价值,抑郁症患者会认为生活在这个世界上或者这个社会上没有价值,或者找不到自己的价值。这是一个很危险的状态,往往抑郁症就是从感觉不到生命的意义开始的。再来就是无助,抑郁症患者感觉到自己不管做什么,都无法改变自己的这种无价值的状态。最后就是无望,抑郁症患者会认为,自己这辈子就是这样了,未来无论会变得怎样都好,自己无价值和无助的状态都不会获得改善。简单来说就是,无价值是对现状的认知,无助是对自己行为的认知,以及无望是对未来的认知。这三无状态,是一个很消极的认知模式,也是抑郁症患者通常会有的认知模式。
1967年,塞利格曼(Martin Seligman)和迈尔(Steven Maier),这两个人做了一个著名的实验,来说明了这种消极的认知模式是如何产生的。他们找来了一群小狗,将这些狗狗分成三组。第一组是空白对照组,这群小狗就只是关在笼子里面什么都不做。第二组和第三组的狗狗们也被关在同样的笼子里,但是却会受到强烈的电流刺激。那么这两组小狗有什么区别呢?第二组的小狗笼子里有一个按钮,只要按了按钮以后,电击就会停止。可是第三组的小狗笼子里虽然也有同样的一个按钮,可是按了按钮之后,电击却不会停止。这样子训练一下子之后,第二组的小狗很快的就学会了,按按钮就可以停止电击。
之后呢,塞利格曼和迈尔就把这些小狗放在一起,然后同样的用电流刺激他们。不过差别是,这一次没有任何的按钮控制,但是却留有一个逃跑的通道。只要跳过一个小小的障碍物,小狗就可以逃跑到一个不会被电击的地方了。实验一开始之后,第一组和第二组的小狗,很快的就学会了如何逃跑,并且成功的逃出了被电击的区域。但是第三组的小狗,在电击一开始之后,就会躺下来默默的承受电击的痛苦,低声的哀鸣,对逃跑没有任何一点的兴趣。这第三组的小狗的表现,就和三无状态的认知模式很像。因为无价值,所以低声哀鸣。因为无助,所以躺下默默的承受。因为无望,所以选择不逃跑。
塞利格曼和迈尔他们清楚的知道,电流刺激的大小并不是造成第三组小狗变成这种状态的原因。因为通过精巧的实验设计,这第二组和第三组的小狗狗们,所受到的电击,是一摸一样的。无论是强度还是时间长度都一样。这两组的区别就只是有,第二组的小狗认知到自己是可以通过按钮停止电击,而第三组的小狗没有任何的办法可以阻止电击,只能听天由命。没错,这和抑郁症是很像的。会有三无状态的原因根本不是因为那个人所承受的打击有多大,而是因为在承受打击的时候,是否找得到有效的纾解方式。就是因为不管自己做什么,都没有效果,所以才会慢慢的变成三无状态。这种无论做什么都没有用的状况,塞利格曼把它叫做习得性无助。
今天要问大家的问题就是,你认为真正让你痛苦的原因,究竟是因为受到的打击强度太大?还是因为不管做什么都没用的这种心理暗示呢?欢迎在下方的留言区留言,和我分享讨论吧。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