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欢迎收看每天都进步,这里是天地海课室,陪你每天进步1%。
今天我们继续来聊归因谬误,昨天我们用一个阿巴斯甜的例子,也就是我们俗称的代糖,来说明我们到底是怎么错误的相信资讯,并且造成了归因谬误的现象。其实,这并不是说科学方法无效,也不是在说所有的正相关都没有关系,而是我们普遍上都没有真正的贯彻科学方法。因为,真正的科学研究,是必须要尽力确保所有的变量都被保持一致,只剩下我们要研究的两个变量。这样,这两个变量呈现出正相关的时候,才会有参考的意义。
就比如,如果我们真的要看阿巴斯甜这个代糖对身体的癌症是否会造成影响的话,我们要找出两组人。这两组人,一组吃阿巴斯甜,另一组不吃。但是于此同时,其他的变量必须尽可能的控制在相同的情况。比如,种族要一样,生活习惯要一样,心理状况要一样,压力指数要一样,基因要一样等等。只有在尽力的把所有的变量都控制住的情况之下,我们才可以对这一组吃阿巴斯甜的人患上癌症的概率和另一组不吃阿巴斯甜的人患上癌症的概率,做出概率到底是高还是低还是没有相关性的结论。
但是,这种实验容易做吗?一点都不容易,甚至可以说很难。我们怎么可能找得到两个基因一样的人?哪怕是双胞胎,心理状态也是不同的。所以,这就是为什么在健康领域和心理领域里面,那么难找到一个相关性的关系出来。哪怕真的找到了,你也要怀疑,是不是有其他的因素在里面造成了因果关系,甚至还要仔细思考和验证,到底何者为因、何者为果,而不要倒果为因啊。
所以,讲到这里,我们要做一个明白人容易吗?一点都不容易,因为我们一方面要懂得,在没有控制变量的现实情况下,一件事情会发生改变,得到某些结果的时候,你会完全不知道究竟是什么变量在真正的影响着它,你甚至不知道这究竟是因为你真的做对了某些事,还是因为运气导致的随机性让你得到好的结果。这一些观念,就是在《高胜算决策》这一本书里面重点所说的观念。我们要懂得,随时审视自己的决策,我们要懂得重新评估胜算,重新评估概率和结果。
而要做到这一件事,我们可以从改变我们自己的语言开始。我们要避免确定性的语言或者是用词,比如说这一定是怎样怎样,或者说只要我怎样,结果就会如何如何。这些语言我们要尝试避免使用,因为你永远不会知道,这件事情背后的原理是怎么运作的。你也永远不会知道,有没有你根本没有注意到的变量在影响着整件事情的结果。可是呢,当我们使用不确定性的语言的时候,比如我觉得这个应该是怎样怎样,或者说只要我怎样,结果就应该会如何如何。加上了应该这个字眼之后,你可以避免自大然后跌入不确定性的陷阱之中。可是,同时你却也在显示着你自己的不自信。一旦对于某个结果你没有信心,你很有可能采取错误的行动,最后导致你得到不好的结果。
那么怎么办呢?答案是,运用数学的概率这个概念进来。没错,你一方面不可以太过于自满,另一方面又不能显得不自信,所以你能做的,就是用一个数字来做到平衡好这两个极端。当你说,只要我怎样怎样,我会70%的可能会得到怎样的结果。或者说,我觉得这件事情有八成的的机会成功,甚至如果我可以更加专心的话,我可以有九成的把握成功。所以我应该全力以赴。没错,只需要改变一下你的语言,你就可以从一个归因谬误的陷阱里面走出来。
最后,我要和大家说一说,最后一种最可怕的归因谬误,那就是对象不同的时候,会有不同的归因。当错误发生在别人身上的时候,我们会找内在归因。可是当错误发生在我们自己身上的时候,我们会找外在归因。说白话文就是,当别人做错事,我们会认为这是那个人的本性。可是当我们自己做错事,我们会觉得是因为外面别的因素导致的。比如,当有人迟到的时候,你会认为这个人就是懒惰或者是不守时,懒惰和不守时就是一种内在因素,是这一个人的性格导致的。但是,假如迟到的人是我们自己,我们可能会说这是因为路上塞车,或者是闹钟坏掉了这样的原因,这是在把我们会迟到的原因怪罪在环境上面,而不是我们自己的性格有问题。
这种不同对象的不同归因,是阻碍你进步的原因,也是你在人际关系中可能处不好的原因。所以,如果我们可以将这两种归因模式调转过来,变成当别人犯错误的时候,去外在找原因,而当自己犯错误的时候,去内在找原因。这样一来,我们就可以避免下次犯更多的错误,也可以体谅别人偶尔犯下的错误。
最后要问大家的问题就是,你是否愿意将你一直深信的事情,做一个科学实验呢?也就是控制所有的变量,然后只是调控剩下来的变量,来观察两者是否有关联。那么你会怎么做这个实验呢?欢迎在下方的留言区留言,和我分享讨论吧。
今天就讲到这里,如果你喜欢这一集的内容,就请你按赞并且分享给你的朋友。如果你认为我所制作的内容对你有所帮助的话,就请你不要吝啬于订阅我的频道,同时别忘了开启小铃铛,那么你就不会错过接下来的资讯了。天地海课室,陪你每天进步1%。我们明天见。
天地海 著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